第四屆公共藝術跨海峽青年研討會
2017-12-21 SPATIE 國際公共藝術研究網絡
本文及圖片經重新編輯,原始全文請參考連結:http://mp.weixin.qq.com/s/XR9hjTO7c3ob0Ii1A5_ELQ
「跨海峽公共藝術研討會」,是以「推動華語圈的公共藝術研究,促進高校、政府、機構、藝術家之間形成良性的公共藝術互動與交流平台,建立兩岸三地的公共藝術研討、對話、合作的渠道,推動公共藝術的政策與機制建設發展」為宗旨所進行的年度性會議。
2017年12月7日在台灣逢甲大學,由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共同主辦的第四屆「公共藝術研討會」,基於前三屆的豐碩成果,在專家前輩的領銜下,注入青年學者的新活力,藉由研討會的學術分享互動,共同探索,就公共藝術政策和運作機制等層面,建立了具有前瞻性和學術性的討論,共構一種良性的青年學子討論公共藝術場域,從而形塑公共藝術未來的發展願景。
在本屆研討會中,15位發言人圍繞「公共藝術進入社區」、「深入藝術行動」、「公共藝術與文化生產」、「文化機構中的公共藝術」四個議題,進行了主題發言,闡述各自的研究與學術觀點,會上在金江波(上海美術學院副院長、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沈康(廣州美術學院建築藝術設計學院院長)、吳瑪悧(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副教授)、王嵩山(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黃位政(台中教育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劉勇(上海美術學院建築系執行副主任)、張正霖(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教授)、褚瑞基(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顏名宏(台中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設計與營運學系副教授)、李思賢(東海大學美術系所副教授)等教授與專家,就學者們的發言進行點評,並展開互動討論。
一、公共藝術進入社區
吳玫(台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生)以《澳門社區藝術使人們對自身文化認知的探討》為題,針對澳門特區文化局所進行的社區藝術資助計劃,提出了社區藝術對地方社區居民文化認同的重要作用。
張尚志(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博士生)以《公共藝術介入社區發展—衍生於社區資產的理性構建》為題,在中國流動人口聚居於城市社區的背景下,針對不同地方間社區資產配置的差異性,提出公共藝術項目是如何依託於社區資產,進行公共藝術項目的策略性組織與開展方式。
劉姝曼(中央民族大學人類學專業博士生/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以《藝術活化鄉村的困境與省思—以廣東省青田坊為例》為題,以在廣東佛山青田坊鄉村復建項目中的實踐經歷,從人類學的與公共藝術跨學科的視角,探討了:「鄉民在場」還是「被迫忽視」,「文明復興」還是「文化觀光」,以及「各謀其利」還是「合作共贏」這三大問題,進而對藝術如何參與並活化鄉村進行反思。
田婷儀(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博士生/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系交換生)以《藝術融入社區與宜居城市發展的關係——以台灣中研社區為例》為題,以台北中研社區營造為實例,討論了藝術在社區中生長的三個階段,以及公共藝術對宜居城市發展的意義。
陳成(上海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促進中心)以《藝術人文視角下的上海城市空間更新》為題,闡述了公共藝術在城市空間中的五大功能,並以此分析了公共藝術與城市公共空間、城市生活的聯繫,她提出:城市不僅僅是由建築等各種可見的構築所組成,同時,還需要能夠容納活動、記憶的空間,才能成為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城市。
劉為光(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助理教授)以《解構公共藝術在地價值的社會實踐》為題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他指出,對當下的公共藝術而言,發生在不同階段的發展過程中的「社群參與」,因為參與者屬性與目的不同,所產生的社會價值也不同。作品本身的美學與作者的思想並不重要,如何藉由藝術進入引導地方認同,才是公共藝術與社區互動最迷人之處。由此也重新定義了「社群參與」的社會價值,並使其成為在地化的重要手段。
二、深入藝術行動
周得豪(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行政企劃副理)以《時代、生活與環境的流變—城南文學地景藝術行動》為題,通過對「城南文學地景藝術行動」計劃的研究,希望以藝術性的方式,重新思考地方被遺忘的歷史,並以此做出改變與策略。
姜俊(中國美術學院博士研究生)以《向明斯特學習?》為題,通過對明斯特雕塑項目展的研究,探討了在持續升級的消費社會中,後現代的城市如何不斷地尋覓自己前現代的故事、重新包裝、再次形塑城市的景觀,並充滿趣味的構成一個新層面的演繹,形成新的文化的構建。
周靈芝(藝術家)以《對話作為一種公共藝術:以文化多樣性複育生物多樣性的環境藝術行動》為題,分析瞭如何以對話作為切入環境的路徑,將藝術的公共性指向了平民生活中的日常,並在闡述了通過跨領域的對話、滾動式綜合治理策略以及階段性的行動方案,如何來回應變動的環境。
三、公共藝術與文化生產
林皓貞(台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研究生)以《再創社會「路徑」:法屬新喀裡多尼亞的當代藝術實踐》為題,通過田野觀察及訪談,梳理了新喀裡多尼亞的當代藝術實踐,及隨之而生的藝術家社群與公共藝術空間的發展,指出藝術家與文化機構如何通過藝術的社會參與,響應族群文化的需求,進而成為傳承文化的當代方式。
張康容(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專員)以《傳統手工藝生產性保護與社會企業的實踐—以藏族卓番林手工藝發展中心為例》為題,通過生產性保護的角度分析,探討了社會企業投入傳統手工藝保護並結合經濟的命題時,作為推動生產性保護的一種媒介性機制,如何促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術」與「知識」的傳承,以及帶動手工藝人持續生產與創新。
歐陽甦(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副研究員)以《可持續性與綠色社區的營造》為題,以中國、德國和非洲為例,探討了公共藝術在營造綠色共建和社區中的作用;以及公共藝術與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彼此作用,是否可以助推新型的生產、社會和文化關係。
四、文化機構中的公共藝術
汪單(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展覽項目部助理總監)以《上海的民營美術館發展與觀眾的關係》為題,以上海幾座具有代表性的民營美術館為研究對象,探索了美術館自身的發展與周邊環境、社群的關係,並分析瞭如何在不同的項目積累中逐漸明確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以應對所面臨的困境。
洪聆真(中興大學圖書信息學研究所碩士畢業生)以《台灣公共圖書館之公共藝術研究》為題,通過對台灣地區公共圖書館的公共藝術設置現況的調研,分析了圖書館員及用戶對於公共圖書館的公共藝術的態度,以民眾參與作為活化公共藝術的視角,探討瞭如何在圖書館設置公共藝術的最佳效果。
蘇瑤華(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助理教授)以《無牆美術館的想像與落實——公共藝術觀眾研究初探》為題,通過文獻梳理,搭建了公共藝術與觀眾間的脈絡研究,為公共藝術的在項目實踐中的實證研究建立了構建依據。
金江波在對青年學者發言的點評中,從公共藝術與政府的關係層面、不同地區的實踐層面以及藝術性的判斷層面,分析了公共藝術與社會的聯繫。
吳瑪悧通過對青年學者發言的點評指出,不同的公共藝術項目需要從不同的脈絡去了解它的整體性,包括藝術家、行動者和居民是如何在不同的地方展開行動?又是如何影響他們所面對的課題?這是在研討會中最有價值的地方。
王嵩山通過對青年學者發言的點評,將有關公共藝術的議題從華人圈擴展出去,分析了社會性質和文化性質對公共藝術的影響。
劉勇通過對青年學者發言的點評指出,公共藝術作為從街區下沉到社區的藝術,其實是一個更高級的發展階段,需要我們從更多方面去關注它,包括:公共藝術的運行機制,藝術家、居民和藝術作品等之間的關係變化;社區空間與社區精神空間之間的聯繫;公共藝術項目循序漸進的開展進程;以及它的在地屬性。只有這樣,才能將它作為一個有質量的研究落實下去。
沈康通過對青年學者發言的點評,指出:「如何在公共藝術自下而上的公共性和政府力量之間取得平衡點?」以及「當代藝術在其藝術形式上如何對當下社會產生獨特作的用與力量?」是各位青年學者從不同視角所分享的重要寶貴經驗。
褚瑞基在發言中,從公共藝術的社會參與性、與地方產業的關係以及運營機制的層面,指出公共藝術是在不斷的對話和更新中循序發展的一項研究。
黃位政通過對青年學者發言的點評,從「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權利來源層面,分析了民眾參與對統治視角下的「公共性」的解構,進而引出公共藝術的「公共性」與城市發展之間的緊密關係。
顏名宏通過對青年學者發言的點評指出,公共藝術其實是一種通過協作所創造的關係美學,它的意義在於通過作品的植入,讓藝術家、人類學家、民眾等更多人看到彼此的存在,建立一個溝通的平台。
張正霖通過對青年學者發言的點評,倡議:資源整合與理論研究在整體上的綜合研究,是公共藝術接下來所面臨的更大的研究方向。
李思賢通過對青年學者發言的點評,肯定了對公共藝術項目實踐、調查研究的價值,同時也將議題引入了更深的討論層次,即這種價值如何在被轉換的過程中,形成對公共藝術的回饋?是我們接下來所面臨的又一個議題。
最後,研討會在金江波、吳瑪悧、王嵩山與各位發言人,以及現場聽眾的互動參與中,對公共藝術在接下來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是現代性中的重新啟動,還是解決更多整治社會的問題,以及公共藝術究竟是在代表誰的利益,進行了熱烈的討論,也成為留給所有人的一個議題。
監製:歐陽甦、周嫻
原文文字編輯:張尚志
原文圖文編輯:劉蘊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