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藝術介入社區發展—衍生於社區資產的理性構建

張尚志(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博士生)


中國當下的社區發展,在區域經濟與人口流動的雙重衝擊下,打破了傳統社區所特有的「固有社群」的特徵,而呈現「多元共存」的構成形態,由此也引發了社群認同與社區治理共同形成的、新的社會問題。而公共藝術蛻去純藝術的外殼,以一種理性的思考重構藝術原本感性的形態,直面社區發展的這一新的社會問題。通過對國外具有相似背景的成功案例的文獻研究,我們發現,公共藝術在社區中的這種重構不是簡單地組織,而是同社區規劃與設計一樣,通過理性思維的邏輯與思考,對社區資產所進行的再一次分配與利用。而理清社區資產視角下,公共藝術的構成、及其邏輯構建,不僅是觸發公共藝術項目介入社區發展的的思考起點,也成為公共藝術介入社區成敗的評估關鍵。

一、社區資產與社區發展

社區建設和發展必須與當前的社會背景聯繫起來研究,在現階段的中國,這種背景包括:國家已經完成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政府職能的轉變以及人口控制。[1]並以「社區自治」為主題,開展了社區建設與發展的新進程。其中,以「社區自治」為主題的社區建設與發展,是以「社區資產」為基礎,在國家、市場及社區三者間進行的一種社會互動。從現有研究來看,「社區自治」通過對環境、資源、經濟的統籌與再分配,不僅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同時也重構了城市社區中的人口構成,繼而影響了社區的建設與發展:

首先,在人口與環境、資源、經濟之間的相關研究成果中,土地、水資源、能源、環境、城市基礎設施、教育、醫療以及「區域人口取自自然環境的消費水準」等與生活相關的資源環境,在區域經濟發展的進程中,不僅決定了消費資源對社會的服務品質,也為區域發展提供了就業崗位,影響了區域人口的發展。[2]但由於中國是世界上地理、資源、經濟、社會差異最大的國家之一,自然環境資源由西向東、由北向南的體現出明顯的不均衡性,從而導致了以環境資源分佈不均而呈現的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

其次,從歷年全國人口普查資料來看,自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受市場經濟(務工經商和工作調動)和城鎮化發展加速等因素的影響,全國流動人口一直處於慣性增長狀態(圖1-1)。其中,在第六次(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資料中,省際流動人口26138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比例19.5%,與第五次(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資料相比,約增長了11699萬人。使市場經濟體制下,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成為促成流動人口流逐年增長的主因。

圖1-1 中國往年流動人口數量

再者,從「六普」資料來看,東部沿海城市(圖1-2,由多至少依次為廣東省、浙江省、上海市、江蘇省、北京市、福建省、天津市、山東省、河北省和海南省)的流動人口占全國省際流動人口總數的79.34%,約6813.65萬人。其中,上海和北京的外省市流動人口數分別占各地常住人口總數的39.00%和35.92%,位居全國第一和第二,形成明顯的流動人口遷移特徵。而在上海,以浦東新區為代表,就有流動人口202.43萬人,占本區人口71.4%,占整個上海外來流動人口的22.5%,位居第一。同樣,北京則以朝陽區為代表,外來流動人口151.48萬人,占該區常住人口總數的42.7%,形成明顯的流動人口在城市中的聚居特徵。

圖1-2 中國往年流動人口數量

由此,在人口與環境、資源、經濟的發展關係中,藉由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和流動人口加劇的雙重衝擊,不僅打破了傳統社區所特有的「固有社群」的特徵,呈現「多元共存」的人口構成狀態,同時,也在社區自治層面,出現了諸多新的社會問題,如:在流動人口聚居的城市社區,因為社區居民間多元文化背景的差異性,而削減了以社群認同所建立的社群凝聚力,繼而在對社區發展的參與方面,造成參與度降低等新的問題。

二、社區資產視角下的公共藝術

無論是城市、小城鎮或是鄉村,社區建設都是依託于社區資產,建立在地方歷史、地理、人文、傳統、自然環境和經濟活動等方面的一種社會互動。公共藝術在社區中的介入,同樣受限於地方社區的資產配置狀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社區特性以及發展議題等層面,展開專案的創作與組織。

例如美國緬因州波特蘭的公共藝術專案「會議地點」(Meeting Place),通過對地方社區資產的利用,在公共藝術實踐的過程中,不僅串聯了的社區居民間的凝聚力,同時也喚醒了本區居民在社區發展管理事務中的參與力,從而促成地方社區的建設發展。從項目區位分析來看,波特蘭自20世紀80年代被指定為難民移民社區後,大量來自柬埔寨、越南、東歐、蘇丹、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和索馬里的外來移民湧入,使它成為一個擁有 6.6萬人的、在文化層面具有多樣性的移民社區。然而,由於本區居民因多民族文化背景層面的多元性所造成的社群聯繫的缺失,使許多新移民很少參加鄰里會議,即使是有關社區發展的重大議題,諸如與日常生活相關的住房、交通和就業等公共議題,也很少有人參與。由此,「會議地點」的專案發起人馬蒂·波登格(Marty Pottenger)提出,將社區中的鄰里組織視為重要的社區資產,以作為構建鄰里關係的重要途徑。從項目概述來看,波登格以藝術實踐為主題,每個月都在社區舉行不同主題的研討會(圖2-1),以增加社區居民在社區活動中的參與度,其中包括:通過具有對話性的故事會,讓社區居民瞭解彼此和社區;通過攝影藝術活動讓社區居民瞭解本區的建築、地點或其他具有歷史意義的事物;通過藝術製作,來瞭解本區的人口構成與文化識別,以及其他各種不同的藝術活動來建立社群間的連結。[3] 從案例分析來看,在這些藝術實踐的開展過程中,本區居民不僅通過與政府、機構、組織等相關部門的合作,對本區有了更深刻的瞭解,更在藝術活動的對話性實踐中,在本區的四個社區中,自發性的分別成立了與社區發展議題相關的民間組織機構,建立了居民間的連結性。

圖2-1社區居民與政府等機構合作研討,進行攝影展等藝術活動(圖片來源:官網)

另外一個案例是位於美國加州長灘市的公共藝術實踐項目「非常多」(A Lot),通過對地方社區閒置空間的利用,在多民族外來移民聚居的社區中建立社群聯繫,以解決因多元文化衝突所引起的社區發展議題。從項目區位分析來看,長灘作為洛杉磯的第二大城市,擁有46.15萬人口,包括41%的拉丁裔、29%的高加索人、13%的非洲裔美國人、2%太平洋島民或美洲原住民。其中,有19%的人處於官方公佈的貧困線以下,單就長灘統一學區的8.1萬名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來看,就有68%被歸類為低收入貧困家庭。同時,由於本區經濟環境低下所造成的就業率低,使社區周圍存有大量空置空間無法充分利用,促成了犯罪率的居高不下,加上社區居民間缺少互動聯繫,導致社區建設與發展陷入停滯狀態。由此,長灘藝術理事會提出,通過對本區社區資產的評估,發起對話性藝術實踐,以建立社區居民聯繫來促成社區建設與發展的策略。從專案概述來看,長灘藝術理事會與本區政府機構、藝術團體及其他民間組織合作,通過公共藝術實踐的手法,將社區中一些常年空置的地塊,轉化為一個可以為社區鄰里提供交流、互動的平臺。在其開展形式上,挑選社區中的五個地點,根據各自不同的特點和活力,通過藝術家和社區居民的共同合作,創造了長達17天的、一系列藝術活動(圖2-2)。在活動過程中,藝術家與社區居民相互合作,通過採訪(讓社區居民在對話、溝通中,瞭解彼此)、舞蹈創作和表演(讓社區居民在藝術創作和開展的過程中,瞭解、學習和接受不同文化的差異性)、藝術裝置製作和展覽(通過藝術實踐強化社區居民的參與力)、農貿市場的慶祝活動(通過社區公共生活,建立社區居民間的社群連結)等不同的藝術實踐,建立了長灘社區居民間的互動,從而在多元民族聚居的地方社區建立了新的社群關係。

圖2-2社區居民利用閒置空間舉行的藝術表演活動

從「會議地點」和「非常多」兩個案例的分析研究來看,兩個項目都是以地方社區的特有資產為依託而開展的公共藝術實踐。如在「地方會議」項目中,對地方社區資產的梳理與評估,包括:政府(西區社區協會、波特蘭房屋管理局、市議會等)、機構(波特蘭高中、南緬因州大學、波特蘭圖書館、緬因愛爾蘭遺產中心、聖派翠克教堂、聖路易斯天主教堂、聖盧克大教堂等)、企業(Cardente房地產、地方商業餐廳)等可見性資產;[4] 此外,還將其他隱性資產納入社區資產的範圍,作為項目創作的前期評估,包括:不同領域的藝術家(音樂家、視覺藝術家、攝影師、舞蹈藝術家等)、組織(緬因歷史協會、緬因州自行車聯盟等)、居住在地方社區的不同職業的居民等。其中,本區的鄰里組織被視為專案創作的主要依託資源,並成為專案發展的重要推力。而在「非常多」專案中,對地方社區資產的利用包括了:1個大學、2個政府部門、4個宗教組織、4個社區組織、8個商業組織和多媒體組織、以及60多個藝術家和藝術團體;此外還有最重要的,當地閒置空間的利用,以及地方社區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的參與。由此,以藝術實踐為主要開展形式的公共藝術項目,在介入社區的過程中,更多是根植于地方社區資產的藝術計畫。其中,在將政府、地理、環境、經濟等元素為可見性的社區資產的同時,更將地方社區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職業技能的社區居民視為重要的隱藏性資產,兩者在不同的地方社區差異性的相加互疊,不僅是造成地方社區發展議題的基本要素,同時也是用來解決議題的創造性元素。因此,公共藝術在社區中的介入,只有在理清社區資產的基礎上,才可以更全面的思考有關社區建設與發展的議題。

三、公共藝術在社區資產中的理性構建

在社區資產視角下,公共藝術專案在社區建設與發展中的介入,是一種更具思考理性的邏輯構建。其中包括:針對地方社區發展的不同需求,提出與之對應的藝術實踐議題;根據地方社區資產的差異性,設計與之相匹配的、具有可實施性的藝術實踐策略;以及在公共藝術實踐專案介入社區發展後,根據社區資產在其介入前後所發生的變數關係,評估公共藝術實踐專案的價值目標。

首先,社區資產在地方社區中的不均衡配置,不僅是造成不同地方社區間差異性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公共藝術在介入社區發展層面,導致各地方社區間議題不同的決定要素。如前文提到的公共藝術專案「會議地點」, 因其所在社區曾在規劃屬性上被定義為難民移民區,從而促成本區居民呈現多元構成的發展狀況。在新移民不斷流入的過程中,多元文化背景對社區凝聚力層面所造成的衰減,是本區居民在社區發展決策事務層面,導致參與力缺失的重要原因。所以,如何通過社區組織建立鄰里間的社群聯繫,以促成對社區運營維護的發展,是本區最大的議題。而在公共藝術項目「非常多」中,雖然也是外來移民聚居區,但由於本區經濟環境惡劣,許多地段房屋空置狀態嚴重,再加上居民就業率低,致使本區常年保持較高的犯罪率。所以,如何充分利用本區閒置空間,並以此作為交流互動的平臺,建立社區居民間的社群聯繫,成為本區最大的議題。由此,從社區資產角度來看,不同地方社區間的資產差異,促成地方社區在發展進程中的不同問題,成為公共藝術在介入社區發展過程中,確定相關議題的思考根源。

其次,公共藝術在社區發展中的介入策略,是依託于地方社區資產所進行的藝術實踐,其實踐形式不以創意的優劣等級來決策,而是與地方社區的資產差異具有直接關係。如在「會議地點」專案中,以藝術實踐為形式的公共藝術介入策略,是以「鄰里關係營建和參與社區運營」為議題展開的目標策略,其中包括:通過挖掘地方社區中的居民文化,尋找藝術實踐的創意來源,以「參與活動」反映社區居民的多元活力;通過社區居民在藝術實踐中的廣泛參與,更好的瞭解地方社區的潛在資源,從而建立社區居民與地方社區間的歸屬感;以及通過利用地方隱性資源,與政府、機構和企業等建立合作關係,擴大社區運營工作的組織力,在對話性的藝術實踐中,建立具有多元包容的社區發展模式。而在「非常多」專案中,通過對地方社區文化、歷史、建築等資源的整合,讓社區居民參與到藝術實踐的創作、開展過程中,在互動、交流的藝術實踐中建立社群連結,同時,也將藝術實踐的成果呈現在空置的空間中,增加社區居民在公共空間中的參與度,對地方社區的公共空間形成啟動效應,繼而降低了社區犯罪的幾率。從公共藝術創作決策的層面來看,兩個藝術專案的實踐創意樸實、接地氣,雖不可與國際知名項目相媲美,卻因其與地方社區現有的可用資產緊密相連,從而在解決社區發展的相關議題上,更具地方影響力。同時,也因社區資產為實踐創意提供的更為直接、獨特的視角,賦予了公共藝術項目在地方社區中的在地屬性。

再者,以社區資產關係變數為價值目標的公共藝術專案評估,不僅可以考量公共藝術專案的成功與否,同時也為公共藝術更進一步介入社區發展建立新的起點,形成具有迴圈、延續性的介入路徑。如在「會議地點」專案中,以藝術實踐為形式開展的公共藝術介入,其價值目標包括了:為本區四大社區帶來了150個為期一年的公共藝術裝置,在這些藝術裝置的創作、設置過程中,建立了社區居民彼此間的認同與信任;社區成立了2個新的關於藝術介入社區的鄰里協會、增加了300多個新的社區組織,用來建立社區居民間的對話,使更多來自不同國家、民族的居民參與到這些協會、組織中;此外,還包括社區與超過15個企業建立了合作關係等等。而與此同時,通過對社區資產變數的評估,也出現了新的社區議題,即在解決社區運營問題上出現的社會公正問題。在「非常多」專案中,以藝術實踐為形式開展的公共藝術介入,其價值目標包括:社區新增了大量的可以用來舉行活動的公共空間(圖3-1),不僅為社區居民提供了交流互動的平臺,也降低了本區的犯罪率;同時,以藝術實踐開展的社區活動還為社區增加了有關藝術合作的非營利組織,擴大了社區與居民、藝術家、企業、政府間的合作路徑。

圖3-1被重新利用的閒置空間分佈狀況(圖片來源官方網站)

由此,以社區資產為視角,在公共藝術專案介入社區發展後,通過對社區資產數量、配置關係上的對比,不僅量化了公共藝術專案的價值,同時也通過資產評估,檢視了專案開展過程中所遺漏的議題、分項,為公共藝術在社區發展中的進一步介入提供了新的思考起點。而這種通過藝術實踐專案的議題、策略和目標評估所構建的理性邏輯,使公共藝術專案在地方社區發展中更具影響成效。

結語

在地方社區的發展過程中,社區資產的相加互疊,構成了社區最初的形態,而它們彼此間複雜而又不同的組合,又形成了社區間的差異。如果社區需要發展,就需要對這些存有差異的社區資產進行統合、再分配。而公共藝術的介入,應當是針對社區發展的議題,有意義的介入,它的形式可以憑藉純藝術的感性,在視覺上、精神上帶給我們的愉悅,但它的構建思考,應當像社區規劃一樣,建立於理性的邏輯思維。而在社區資產視角下,公共藝術專案在社區發展中的介入,通過對地方社區資產的評估,提出有針對性的藝術實踐議題,並以策略和目標構建整個專案的創作與開展,不僅使公共藝術在社區介入中更具影響效能,同時也以這種理性思維重述了公共藝術項目在不同的地方社區中的在地性。從而,也就回到我們最初的話題,公共藝術在社區中的介入,是在社區資產上的一次理性構建。

[1]李樹茁.人口與社區發展:新的綜合--全國“社區發展與人口”學術研討會綜述[J].中國人口科學.1995.01:55.
[2]吳文恒,牛叔文.中國省區消費水準差異對資源環境影響的比較[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18卷.第四期.
[3]專案資料來源官網:http://www.artatwork.us/
[4]資料來源:http://www.artatwork.us/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