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人文視角下的上海城市空間更新

陳成(上海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促進中心)


上海是一個不斷生長的地方。

千年之前,這裡是東海之濱的小漁村,七百多年前這裡是一座江南水鄉的新縣城,從1843年開埠,到1990年的浦東開發,直到現在,上海一直處於城市更新、生長的過程中。

進入21世紀,城市化的浪潮正激蕩著這座成長中的水鄉。上海經歷了城市快速擴張、人口劇增等階段,面臨著舊城老化、服務能力不足等困擾。隨著城市日趨長大長高,以往「大拆大建」外延式擴張的發展老路難以為繼。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城市空間的品質提升和內涵式發展成為了城市新陳代謝的重要力量。上海的城市空間將通過自我創新的途徑來實現產業更新和文化復興。這將是承前啟後的當代上海,既尊重本土傳統,又轉變思路發展復興。

上海城市空間的更新蛻變是在產業更新、文化復興、人民物質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滿足,幸福感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的。所以,城市空間更新需要在藝術人文的視角下審視更新方向和尋求發展源動力。

有形的文化藝術遺產,因為放置在城市公共空間,這裡的公共空間是指室外空間,而更加具有開放性,更能弘揚海派城市文化。比如建築,雕塑、環境藝術裝置等公共藝術品,因為在公共空間中蘊含了公共性,相比在博物館、美術館裡陳列的藝術品而更具有藝術的張力,能直接的彰顯城市的文化藝術魅力。上海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1058處優秀歷史建築,167條風貌保護道路,44片歷史文化風貌區,市民倘佯在充滿歷史文化氣息的城市裡,內心沉澱的是社區的記憶和文化傳承。為了更好的留住城市文脈,專家學者舉辦講壇,口述社區記憶弘揚社區文化。藝術家將藝術活動植入歷史街區,引導傳統文化融入當代生活。上海是一座藝術之城,3000餘座城市雕塑點亮了城市街頭、綠地、地鐵、商圈、機場碼頭這些地點,也點亮了大型城市雕塑景觀帶比如世博雕塑廣場、城市雕塑公園、雕塑藝術中心、濱水雕塑景觀帶。。。(圖1-3)城市變成了一個大眾創作、大眾享有公共藝術館。在新時代發展和審美要求下,城市雕塑正在向公共藝術轉型發展。

圖1-2:松江區月湖雕塑公園
圖3:雕塑《購物人系列-手推車》藝術家:章永浩

城市需要文化藝術,文化藝術需要氛圍。處於新世紀浪潮中的人們思維活躍、觀念多元、行為多向,這要求城市的發展要特別注重文化藝術等的重要地位。既重視城市更新中,營造濃郁的城市公共文化藝術氛圍,滿足市民多樣化的精神需求,又要以人為本,增強市民的文化獲得感和主人翁歸屬感。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就是在上海面臨更新轉型的大背景下,開展的一次具有國際性、公眾性、實踐性的展覽活動,展示國內外優秀案例以及上海城市更新的案例,通過案例的總結呈現,為上海的更新建設提供借鑒(圖4-5)。城市空間藝術季將城市空間、建築、景觀、公共藝術的案例整體組合在一起,分享給市民和業界,體現了城市更新的人文關懷和城市各方共建、共治、共用的重要性。

圖4-5:2015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主題展示

母親河旁曾經輝煌的碼頭、工業區在退出歷史舞臺後該如何轉身面對在此工作生活過的幾代人和他們的後人?母親河還在,城市卻越變越大,大的讓人找不到「根」。那些尋根的記憶是否可以再次沿著這些碼頭、工業塔吊、老船屋就可以找到?城市記憶和文化需要載體,在留住城市記憶的前提下,工業遺存土地的二次開發、用地性質和功能的轉換、工業區轉型以及濱水區的改造等難題就能迎刃而解——把具有歷史價值的城市基礎設施轉變成城市公共文化藝術空間,新添空間規劃、景觀保護、藝術介入、公共服務設施、文化設施等使城市不斷激發出新的生命力。城市更新,更新的不只是物質空間,還有市民新的生活體驗。比如,陸家嘴老白渡碼頭城市更新實踐案例,老白渡煤倉位於老白渡濱江綠地中,為保留構築物,占地約722平方米,建築高度約24米。濱江綠地建設過程中保留了系船纜樁、港口起重機軌道、高架運煤廊道及煤倉車間等歷史遺跡和工業文化元素。老白渡碼頭裝載煤炭的歷史已經終結,現在它準備重新開始裝載新的內容,向城市輸送文化藝術的新能量(圖6-9)。再比如,西岸藝術中心,它是由上海飛機製造廠衝壓車間的廠房改造而成,這個長達120米,寬度兩跨24米和30米、高度15米的巨大長房,這個巨大覆蓋的單個空間,給人強烈的安全感和自由感,這在通常的民用建築尺度下是非常少見的,設計師在改造這個廠房時,認為維持這個空間的完整性和尺度感有著特殊的意義。那麼後來事實證明它已經成為了上海西岸的城市文化新地標。

圖6-9:老白渡煤倉前世今生

以現代文化藝術為背景打造「文化藝術」品牌空間,大的品牌空間能夠著力提升城市公共空間品質。上海有許多城市更新的案例,如田子坊,1933老場坊、同樂坊、8號橋工業遺存改造以及楊浦濱江的實踐等。比如以龍美術館、餘德耀美術館、西岸藝術中心等為節點的西岸文化濱江岸線,除了提供給市民更多的文化藝術展覽空間外,在沿岸通過清除路障、加強安全配套設施、建立慢行跑步道等方式,藝術化地提升了街道空間品質,吸引了很多市民自主參與,推動了社區空間品質和活力的改善,變成了充滿活力的濱水公共活動區(圖10)。再比如,民生碼頭8萬噸筒倉,民生碼頭東起洋涇港,西至民生路,占地面積約11萬平方米,沿江岸線長約739 米,是上海港散糧、散糖裝卸的專業碼頭。現狀保留12棟建築,保留建築9萬平方米,可規劃建築14.3萬平方米。在延續、深化城市更新主題的基礎上,民生碼頭將聚焦「空間+藝術」,圍繞城市公共空間在城市更新過程中因公共藝術的介入,提升空間品質,啟動公共活動,營造優質、高效的公共空間做文章。先建設一些文化設施,提高地區的環境示範度,然後再開發,這種模式就是先確定一個中間目標,再到一個最終目標的過程。

圖10:徐匯濱江岸線

老舊社區啟動的過程中引入公共藝術手段,修補了城市大規模建設中遺存的、需調整的問題,提供了更加宜人的社區生活方式。藝術家深入到社區,瞭解當地人們需要什麼,需求什麼,與社區居民互動中並以藝術的手法改善社區的小環境,讓居民感受到公共藝術作品不再是冷冰冰的存在,可以潤物無聲般介入到日常生活,也同樣能夠喚起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和記憶,並來滿足我們日常生活的需要(圖11)。

圖10:行走上海社區空間微更新啟動儀式-《塘橋之花》公共藝術活動 浦東塘橋

由此看來,「藝術人文」不再是單獨孤立的存在,而是作為「城市更新」的靈魂推動力量,植入更新城市空間和生活內涵。今天,我們面對諸多城市化的問題和坎坷、誤區,試圖以「城市更新」作為命題,轉變思路與理念,進行反思和檢討,摸索城市及市民一個關乎「過去現在未來」的城市更新尺度,那麼我們更需要藝術與文化對城市發展的洞悉與檢視。